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凯时app官网首页

img_7353

五粮液、泸州老窖、汾酒的集体觉醒绝非偶然,而是品牌价值回归、市场消费升级的趋势使然。

    进入2017年,白酒竞争形势陡生变数,之前遭遇业绩低迷、市场质疑的五粮液、泸州老窖、汾酒三家传统名酒集体回归,跑出了最华丽的成绩单。而加上在领头羊位置上强势领跑的茅台,上述四家正是近几十年来先后坐上“白酒老大”宝座的企业。

    在消费升级,价值回归的市场形势下,“老大”们的集体觉醒,是一种巧合还是某种必然?至少我们可以确定的是,那些年行业老大们的人与事,曾经的兴衰荣辱,必将影响着酒业的现在和未来。

泸州老窖,老大的情结

img_7354

    泸州老窖可能是迄今为止在白酒老大位置上坐过时间最长的企业。自1952年第一届全国评酒会之后,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因为名酒实行计划调拨,“国家名酒”的号召力非常强大,而泸州老窖先后蝉联五届全国名酒,凭借“浓香鼻祖”的名号,常年稳居白酒行业老大之位。

    统计数据显示,直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泸州曲酒厂年销售额仍比四川省另外五朵“金花”的总合还要多。作为行业领军企业,泸州老窖持续向全国酿酒行业输出技术人才,甚至很多名酒企业的发展都曾受益于泸州老窖的支持。

    然而到了1987年,国家“三部一委”联合主持召开全国酿酒工业增产节约工作会议,制定了“加强饮酒工业管理、控制白酒生产、节约用粮问题”政策,反对高消费。泸州老窖曲酒被列入国家限制性消费的名酒目录,“不准上宴席”。这让当了几十年行业老大的泸州老窖酒厂很不适应,加之管理不善,酒厂陷入全面亏损。

    面对这种情况,泸州市调来了当地的“扭亏”能手王明藻任泸州曲酒厂厂长。王明藻来到厂里,看到的却是这样一幅场景:生产车间脏乱,员工人心涣散,有人甚至造谣生事,诋毁厂子,每年竟有上千斤白酒不知所踪。白酒“老大”的家底却是这样一幅烂摊子,这令王明藻大为震惊和痛心。随后他大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去银行贷款发工资,亲自带领营销团队赴全国推销,让酒厂一点点恢复了元气,几年后更是凭借广告效应和高档酒战略再现辉煌。

    然而因为这段弯路,泸州老窖的老大地位已旁落他人,汾酒一马杀出,成为新的行业领跑者,之后近30年的时间里,泸州老窖再也未能回到这个位置。

尽管如此,岁月却给泸州老窖留下了深深的“老大”情结,并且影响着泸州老窖之后的发展。

    1992年,泸州老窖推出了“金爵士特曲”,尽管这个名字现在听起来有点怪怪的,但当时售价却高达1500元/瓶,把其他名酒的价格远远甩在了身后,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其老大情结的一种流露。

    而到了2013年,白酒市场进入“寒冬期”,茅台、五粮液等纷纷调整价格,此时泸州老窖却选择了挺价、提价策略,最终却遭到了市场的强硬反击,不仅销量惨淡,还导致经销商库存高企,对接下来的市场举措造成了很大被动。“老大”情结这一次确实让泸州老窖很受伤。

    2015年,随着刘淼等新一任领导的上任,泸州老窖对企业经营策略进行了全面调整,明确提出聚焦品牌和大单品战略,并收到了非常明显的市场成效。在今年一季度,泸州老窖更是呈现加速态势,高调提出“重回行业三甲”、“浓香国酒”等品牌主张,“老大”情结的本质,其实是对品牌的高度自信,当这种自信与市场消费趋势精准结合的时候,泸州老窖的强势表现也就水到渠成了。

汾酒:老大的风骨

img_7355

    “汾老大”的名头很响,这或许因为汾酒是白酒行业真正市场化之后的首个领跑企业,在老大位置上一坐就是6年。

    1987年6月29日,新华社在一篇报道中对汾酒做出了这样的描述,“杏花村汾酒在全国有四最:一是每年的出口量最大,等于全国其他名酒出口量的总和;二是名酒率最高,达99.97%,全国每斤名酒中就有杏花村汾酒厂的半斤;三是成本最低,因而也就价廉物美;四是得奖最多。”

    在这种情况下,汾酒脱颖而出,冲到了第二代行业老大的位置上。资料显示,1987年汾酒厂实现利税8830.58万元,而同期茅台酒厂实现利税1391万元,五粮液2208.8万元。值得一提的是,汾酒当时的业绩表现不仅是白酒行业老大,也占据了食品行业的领先地位,并连续六年荣获全国轻工业最佳经济效益单位第一名。

    提起“汾老大”的当年辉煌,就不得不提“汾酒之父”常贵明。如果说汾酒的底蕴与品质,是其成为老大的“本钱”,那常贵明带领下的企业改革,则为汾酒登顶铺平了道路。

    1985年元月,汾酒厂试行公司制改革,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常贵明出任总经理,之后不久,常贵明又被任命为厂长。在此之后,汾酒开始逐渐引进现代企业制度,实行集团化管理和集约化经营。1988年5月,经山西省政府批准,以山西杏花村汾酒厂为核心企业,万吨大曲、企业公司、汾青、白玉等六个紧密层企业和40多个松散层企业共同组建杏花村汾酒集团,企业定位为科、工、贸相结合的一体化集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常贵明任董事长并兼任总经理。

    在当时那个年代,很多白酒企业还未接触过现代企业制度,更谈不上实际应用,其经营管理仍停留着松散、低效的“传统”阶段。常贵明带领汾酒大胆改革,率先实行新制度,面对行业竞争不啻于用汽车跟马车赛跑,这样一来,汾酒想不领先都难了。

    这段时期的汾酒,还创造了另一项无法被替代的行业第一:1994年1月6日,“山西汾酒”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这既是山西省的首只上市股票,也是白酒行业中的第一只上市股票。发行成功后,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对此大为赞赏,称这种模式为“汾酒模式”,当时许多想上市的企业都派人到汾酒厂“取经”。在今天看来,一个国有企业的正常上市并不算稀奇事,但在20多年前,却是摸着石头过河,甚至面临着种种风险。汾酒厂通过先改组后改制,使上市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最终顺利完成上市。这再次证明当年“汾老大”的特殊地位,不仅是白酒行业的排头兵,更是中国企业改革、创新的一个标杆。

    但在此之后,汾酒进入了历史衰退期,1995年,其从行业第二的位置上大幅下滑至第十位,1996年又回升至行业第八,不久后,山西朔州假酒案爆发,汾酒遭遇无妄之灾……

在困境中挣扎徘徊多年之后,汾酒逐渐回归白酒行业第一阵营,特别是在2009年李秋喜走马上任汾酒集团董事长以来,企业发展进一步提速,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眼光。如李秋喜将汾酒定位为中国白酒的“奠基人、火炬手、活化石、教科书”,确立“中国酒魂”的企业核心价值,创造“信仰营销”的独特模式,这些内容一经抛出,总能成为行业焦点,甚至将汾酒和李秋喜抛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对此,有人认为这是汾酒的巧妙“策划”,但要搞出如此高度与格局的“策划”,没点“老大”的风骨怎么行,不惧争议,掷地有声,这不就是“老大”的风格吗?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这不就是老大的“傲骨”吗?

    今年,汾酒与山西省国资委签署《经营考核目标责任书》,由此正式进入汾酒新时代,在积极的发展预期下,汾酒提出了“清香风骨”,对汾酒的品格和文化进行了精彩阐述,并通过线上、线下的多种方式,进行了强大声量的传播攻势,在消费者当中引发了强烈反响。而一季度的巨大业绩增长或许表明,汾酒的文化沉淀就是最强大的市场动力源,只要“汾老大”的风骨在,就不会缺少震撼与惊喜。

五粮液:老大的霸气

img_7356

    如果说之前的泸老大、汾老大的江湖地位,更多取决于名酒品牌、质量优势、企业机制、现代管理等自身基础,那么第三任“老大”五粮液的上位,则充分发挥了市场的力量,通过前瞻性的价格策略和大胆的品牌运作模式,为自己赢得了“白酒大王”的声誉与地位。

    时任五粮液厂长王国春说:“我是个走极端的人,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到第一。”然而五粮液要做到这个第一,当时的难度还是有点大,在王国春刚刚来到时,五粮液还是个地方小厂,不仅厂房简陋,甚至找不到文字材料的工艺流程。如何把这样的酒厂做成老大?王国春盯准的目标是市场。

    随着名酒价格放开,白酒市场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一些名酒企业选择降价,也确实带来了一段时期内的销量大涨,而五粮液却看准了市场与时代的大势,始终坚持价格上行路线。从十几元起步,通过一次次提价,五粮液价格先后超过了身前的泸州老窖、汾酒和茅台,而价格的超越随后也带来了品牌地位的赶超,五粮液的高端形象被普遍接受。1994年,五粮液猛然提价近百元,高于飞天茅台的价格,上半年增长率就达到100%,同年底在全国利税十大白酒企业排名第一,正式成为白酒行业新的“老大”。

    而在通过提价抢占品牌制高点的同时,五粮液还要抢夺市场占有率的第一,尖庄等中低档品牌迅速覆盖全国市场。同样是在1994年,五粮液借鉴了服装等行业的oem模式,推出买断品牌和总经销模式,借助于各地大商、超商的渠道网络,成功释放出巨大产能,之后的五粮醇、五粮春、金六福、浏阳河等知名品牌均出于此,帮助五粮液占据了大众白酒消费的半壁江山,进一步坐稳了自己的行业老大地位。

    回顾五粮液的上位历史,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霸气”——作为迄今四位行业老大中唯一的非四大名酒品牌,要抢下这个领头羊的位置,确实需要这种不惧权威、打破传统的霸气。而五粮液的“霸气”从何而来?恐怕还是在于其对市场形势的准确把握与判断,市场决定成败,这正是五粮液的王者之道。

    霸气外露的五粮液,在老大位置上呆了整整17年,2008年,茅台营收超越五粮液,此后再被五粮液反超。到2012年,五粮液营收272.01亿元,紧随其后的茅台是264.55亿元,这一“微小”差距很快被赶上,2013年五粮液失去了“老大”位置,而且在行业调整期的这段“弯道”内,双方差距被迅速拉大,2016年,贵州茅台实现营收388.62亿元,净利润167.18亿元,五粮液同期营收245.44亿元,净利润67.85亿元。

    霸气使然,当行业形势出现好转,特别是企业市场情况明显复苏的时候,五粮液几乎立刻盯上了身前的茅台,或者说五粮液这两年从未放弃对茅台的追赶。进入2016年以来,五粮液先后两次提价,出厂价上涨到历史高点的739元/瓶,距离茅台的819元/瓶出厂价仅相差80元,继续保持着对茅台的贴身紧逼战术。

    今年一季度,五粮液发生重大人事调整,迎来了新一任“当家人”李曙光,这一度引起市场的猜疑:在市场竞争最紧要的关头换帅,五粮液脚底下能否站得稳?但一季度实际情况证明,五粮液王者雄风犹在,只要理顺市场结构,激活内部价值,其常年积累的品牌势能就会爆发巨大能量,对市场发起猛烈攻势。

    相信市场,永争第一,五粮液就是这么霸气。

茅台:老大的担当

img_7357

    茅台目前的领先优势相当稳固,稳固到似乎让人忽视了他同样有着客观的业绩增长幅度,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是茅台品牌自带的一种“老大”气场,即便是在茅台的业绩表现还远离行业第一梯队的时候,它的“高大”形象就已种在了很多消费者心目中。

    但是当2012年白酒行业调整袭来,这种独特的品牌形象反而给茅台带来了很大压力。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茅台身上的政务消费色彩更浓,而五粮液则被视为商务高端消费的代表性品牌,随着禁止公务人员铺张浪费的“八项规定”和“六项禁令”出台,茅台行情短期内确实出现了很大波动,市场价格近乎腰斩,看起来茅台似乎要被五粮液进一步甩开。令人惊讶的是,茅台在接下来表现出极强的转型和适应能力,迅速由公务消费转向商务消费和大众消费,市场上则通过一系列组合策略,实现了公司业绩的良性增长。在2013年对五粮液实现业绩反超之后,茅台持续扩大领先优势,稳稳占据了行业老大的位置。

    而即使在登顶老大位置之后,茅台依然保持着积极主动的创新姿态,在混改、电商、产品与品牌创新、国际化等各个方面屡有建树,这固然是其企业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但确实产生了非常积极的行业意义。

    在股票市场,茅台股价已冲破410元,从而登顶世界市值第一烈性酒厂的宝座;混改方面,茅台着手在子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积极尝试与经销商在各地建立一体化的经营共同体。此外,茅台还尝试了多种方式的跨界合作,为产品销售寻找新的空间和平台;在互联网运用方面,茅台意识超前,其从去年9月开始对各省进行茅台云商培训会,至11月全部培训完毕。进入今年一季度,茅台云商发挥的市场作用几乎是立竿见影的,无论实际业绩表现还是市场影响力,都为新型白酒经营形态树立了重要标杆。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茅台近期对市场价格的重拳管控,表明其绝不满足于短期效益,而是追求企业发展的长远质量与社会地位。某种角度来说,正是这种格局和担当,令茅台成为白酒变革突破阶段的中流砥柱,无愧于老大之位。

    盘点沉浮往事,会发现“老大”经历确实对品牌产生了巨大影响,无论情结、风骨,还是霸气、担当,都是一种强大特质,是品牌力的最高体现,是竞争市场的“核弹级”武器。所以,五粮液、泸州老窖、汾酒的集体觉醒绝非偶然,而是品牌价值回归、市场消费升级的趋势使然。

    至于接下来白酒一线军团的竞争态势,或许也是品牌升级的终极之战。


——摘自云酒头条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