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酒业家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公元759年,李白陪族叔李晔、友人贾至秋游洞庭,溯江而上,夜泊湖口(今湖北松滋境内),揽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之景,畅饮当地佳酿,即兴写下这一脍炙人口的千古诗篇。彼时醉于湖光月色的诗仙李白,想必不曾料到,这缕酒香会穿越悠悠岁月,至今缭绕在荆楚大地上,成就一方酒业霸主。
松滋是历史悠久的酿酒胜地,东临江汉平原,西倚巫山岭余脉,南接武陵,北滨长江,土沃粮优,泉甘风冽。大溪文化后期,松滋先民就惯于酿酒、饮酒。古书记载:松滋“自晋、唐以来,开设酒肆,历有年所”。
1952年,松滋县人民酒厂(白云边集团前身)正式建厂。60多年来,用比李白之诗留名青史更有生命力的方式,从私人作坊到庞大的现代化集团,“白云边”以绵延千年的诗酒豪情与传统文化为深厚底蕴,借着四十年改革开放春风,以逸兴遄飞之势再写了一首风云激荡的无字诗歌。
新生·蝶变:从民国酒坊到“白酒第五香”
白云边的新生是在66年前。
这家名为泰顺和糟坊的当地老字号,创建于民国时期。1952年,泰顺和糟坊更名为松滋县人民酒厂,从私人作坊变成公有制酒厂,迎来新生——很快就成立了6家分厂,员工达到100多名,年产白酒100余吨。
对于县级市松滋来说,这一规模已不小。但想要走向更大的世界,这还远远不够。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酒厂就有了“创优创牌”的意识,通过培养优质窖泥、培制优质曲和改进酿造工艺,白云边新一代产品在1973年秋天问世。次年,该产品在中南五省评酒大会上得到高度评价。
真正的蝶变源于产品的质变。1979年,在全国第三届评酒会上,53°白云边被评为全国优质酒。这家地方酒厂首次在全国的舞台上崭露头角,白云边从此掀开了历史性的一页。
1992年,时任湖北省荆州地委书记王生铁视察白云边酒厂建设基地
与产品蝶变同步的,还有白云边的更名。1981年春天,松滋县人民酒厂历经两次更名,定名为“湖北省白云边酒厂”。去掉了“松滋县”这一细微变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白云边升格的雄心:白云边不会只代表松滋,而将代表鄂酒。
时代潮流总是从浪花之中体现,改革开放的春潮无声地浸润这片土地时,白云边正是时代潮头一朵引人注目的浪花。十二年间,白云边在彼时的中国酒业背景上留下了引人遐想的云影。
到1993年,白云边已先后进行了三次技改工程。产能稳步上升的同时,质量亦备受认可,除连续三次获得“国优”称号外,还17次在省级以上评比中获得第一名。至此,鄂酒龙头名副其实。
其中的高潮当属“中国第五香”的诞生。浓香型为白酒主流,酱香型以茅台为方阵逐渐崛起,白云边则齐聚两大主流香型之优势——1991年,“白云边”酒以“芳香优雅,酱浓协调,绵厚甜爽,圆润怡长”的风格,被轻工部确定为全国浓酱兼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继浓、酱、清、米四大香型的“中国第五香”,让白云边避开了浓酱争锋,却可以兼取所长,另辟战场。
时任中食协秘书长马勇视察白云边
换帅·改制:峰谷路线,曲折前行
月盈则亏,月亏则满。上世纪90年代的白云边,也曾同时迎接危机与挑战。
1994年,白云边酒厂首次改制,设立湖北白云边股份有限公司。同年,因未曾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营销模式和渠道,其市场全面萎缩,销售急剧下滑,并首次出现经营亏损。
扭亏为盈的节点出现在四年后。这一年,35岁的梅林毅然放弃仕途,临危受命,担负起让白云边二次崛起的重任。作为彼时松滋市最年轻的局长,梅林的这一决定令身边人不解:放弃平步青云的似锦前程,选择另一条完全无法预知的道路,值得吗?
湖北白云边酒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梅林
“白云边破产了,整个松滋的日子都不好过,没法向松滋人民交代。”土生土长于松滋的梅林如此袒露自己的心迹。白云边是松滋最大企业,而松滋财政被称为“酒财政”,可见其重要性,但白云边却已连续三年陷入半停产状态。
1997年的白云边,销售额已不足4000万元,上千名员工面临下岗危机。而白云边一旦破产,上下游企业链以及配套产业也会遭受巨大冲击,对松滋造成的巨大经济、社会影响可想而知。
所以,梅林决定担起这一重任时,他选择的就是必须成功的艰险之路。彼时,香型和价格可称得上决定白云边的未来出路乃至生死。浓香正当道,白云边是要追随市面上近80%的企业做浓香还是继续坚持兼香?又是否要追随市场上的10元大众主流价格带?
新上任的梅林顶住了压力,以“兼香第一”和“不自贬身价”为原则,在全国率先开创了年份酒系列,开发了不同价位的几十个新品,突出酒类促销重围,成功实现客户分级。与此同时,经过深度市场调研,梅林实施“走出湖北”战略,以武汉市场为中心,以湖北市场为根据地,采用“1 x”模式突破其它省份,并从终端起步,择优选用一批民营商家为代理商,突破酒店与商超渠道。
白云边就此一举挽回了连续四年经营亏损的颓势。两年后,梅林由湖北白云边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副总经理升任董事长、总经理,白云边正式迎来了“梅林时代”。
第二次改制可以视作白云边发展的分水岭。2005年,根据湖北省委、省政府对县域经济发展“一主三化”的要求,白云边进行了“国有股份退出、实行民有民营”的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并紧紧围绕 “一业为主,多元并举”的战略部署,不断加大投资力度,企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次年,“白云边”获“中国白酒工业十大竞争力品牌”,兼香型白云边酒被中国酒业协会正式认定为中国白酒兼香型代表。
民营机制的灵活,让改制后的白云边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2007 年,湖北白云边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梅林担任湖北白云边酒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同年,投资20亿元的“中国兼香白酒第一园——白云边科技产业园”项目正式启动。“工业旅游、生态酿酒”,在地理上形成“一江两园”格局,与老厂区、城东工业园区三剑合璧。
白云边也树立了由全国浓酱兼香白酒中国首创向中国首强跨越的目标,力争“兼香白酒全国第一、湖北白酒全省第一、进入全国白酒第一方阵”。这一年,白云边实现营收6.26亿元,上缴税金1.18亿元,营收与利税都创下新高,为地方经济作出极大贡献。
时任湖北省省委书记罗清泉视察白云边酒业
新征程自2008年开始。白云边商标经司法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品牌影响力正在突破区域限制。同年企业缴纳税金达1.7亿元,一跃成为荆州工业企业第一纳税大户。
徐徐图之:纵横布局,十年崛起
站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节点上,以白云边的新十年征程来看,品牌提升、效益提升背后,更宏伟的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兼香因我而生,标准由我而定”。2009年,以白云边为第一起草单位的《浓酱兼香型白酒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并实施。这意味白云边蓝本成为行业标准,在其独辟蹊径的浓酱兼香品类中,白云边已成鼻祖。
在白云边的历史上,2009年不是一个普通的年份。这一年,除了确立兼香行业标准、树立领先优势,白云边还积极拓展浓香型白酒市场。
在市场管理与内部机制上,梅林则以自己的独特方法与发展趋势相结合,启动了渠道改革。除了使用专业的企业内部管理系统,对经销商走货渠道、销售价格及库存密切关注,白云边还采用了更灵活的返利标准,使指标与经销商布局结合更加紧密。
创新是白云边的另一特色。产品体系不断完善,增加不同口感及度数新品,近年还开发了定制系列;高端产品不断升级,以白云边20年为首的年份酒系列紧跟消费趋势,向高端市场进军;渠道不断突破,除了对经销商采用分地区分价格、年底返利等不同方法,还开发了酒店模式与大客户模式,促进中高端产品销量增长。
十年改制,白云边主要经济指标增长超过10倍,年均增幅达30%,并入围2016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截至2017年,白云边酒业公司已连续10年位于荆州市工业企业纳税第一,连续8年蝉联“鄂企百强”。
在鄂酒板块中,白云边已步入第一方阵,如今亦稳居龙头地位。2017年,白云边净利首破10亿,而这也是其营收连续第六年破40亿,这六年中还包括长达四年的行业调整期,令其逆势增长备受瞩目。
时任湖北省省委书记李鸿忠考察白云边工厂
带领白云边酒业迅速发展二十年的梅林,曾用爬山比喻做企业。在他看来,企业想要做强做远,必须要有追求。白云边的目光也早已投向了更远处。空间上,其全国化战略正在扩张,时间上,提出“百年品牌”的愿景。走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兼程,没有激越的豪言壮语,没有轰轰烈烈的动作,白云边走来的每一步既低调又踏实,但却无人能够忽略她的日益壮大。
湖北、松滋和四川宜宾点状布局,白云边开拓全国市场的战略正有条不紊地实施——武汉市为中心、湖北省为重点、辐射全国,三步走市场战略下成为全国性品牌。
“先做强、再做大”,白云边纵横布局、迈向全国的步伐越来越快。那个百余年前的小作坊,以不满足停留于一县一市的雄心,在改革开放期间栉风沐雨,终成霸主,并以其异香在中国酒业上留下年轮。
“2018年是白云边新型发展期的元年。”梅林表示。如今,白云边调整期临近结束、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伴随着“2211”工程项目的正式投产,生态酿酒、技术改造两大特色将为白云边的长期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每年新增2万吨原酒,产能大幅提升;人才梯队储备达到新高度,拥有白酒国家评委8名、省评委31名。
在名酒争锋的态势下,白云边的蓄势也为其腾飞开启了更大想象空间。穿越千年时光,驻于长江之滨,这缕异香必将随势而动,让更多人识白云边之名,领略豪兴与诗情。